2023年酒店招聘遵义:当红色老区遇上“用工荒”的冷思考

五月的遵义,空气中飘着花椒和折耳根的辛辣味儿。我在老城区的某家酒店大堂等人,无意间听见前台两个小姑娘用方言嘀咕:“这个月又走了三个,经理说再招不到人,夜班就得轮流上了。”其中一人撇撇嘴,“隔壁开民宿的给保洁阿姨开4000还包吃住,我们这儿?呵。”

这场景让我想起去年在贵阳参加的一场酒店业论坛。当时有位从业二十年的老总拍桌子:“现在年轻人宁可送外卖也不愿端盘子!”——这话虽然刺耳,却道出了2023年酒店招聘最荒诞的困境:在遵义这样的三线城市,一边是旅游复苏带来的用工缺口(数据显示当地酒店业岗位空缺率达37%),另一边却是招聘启事下寥寥无几的浏览量和面试者那句“我再考虑考虑”。

“包吃住”不再是王牌

十年前,酒店行业还能用“提供员工宿舍”吸引乡镇务工者。但如今在遵义新蒲新区,你随便拦下一个00后求职者问问,大概率会得到这样的回答:“四人一间还没WiFi?那不如去深圳电子厂,好歹宿舍有空调。”——看,这就是问题所在。当Z世代把“个人空间”和“网络自由”看得比温饱重要时,传统酒店那套军事化管理模式简直像出土文物。

我认识一个叫小林的遵义职校毕业生,学酒店管理的他最终去了重庆某电竞酒店当网管。“在星级酒店实习时,领班连我手机壳颜色都要管。现在?只要客人不投诉,我戴着耳机打游戏都没人叨叨。”他耸耸肩,“工资还高800块。”

红色旅游的AB面

不可否认,遵义作为“转折之城”的文旅招牌确实给酒店业打了强心针。但过度依赖会议团和红色培训的副作用正在显现:旺季时前台忙到崩溃,淡季又全员闲得发慌。某连锁酒店的人事主管跟我算过一笔账:培训一个熟练前台要三个月,可会议团一撤,立刻要裁掉一半人——“这种波动性,谁愿意长期干?”

不可否认,遵义作为“转折之城”

更讽刺的是,当一线城市大谈“数字化转型”时,遵义的许多酒店连电子门锁都没普及。去年有家本地酒店搞“无人前台”试点,结果被大爷大妈们投诉“机器不会开发票”,最后灰溜溜换回人工。这让我想起管理学教授常说的那句话:技术可以跃进,但人的观念总是慢半拍。

或许该换个“鱼饵”

与其抱怨年轻人吃不了苦,不如学学湘江河边那家青旅的老板老周。他把员工培训改成“带薪逛遵义”——每周组织员工探访周边侗寨、土城古镇,美其名曰“深度了解在地文化”。结果这批95后店员个个成了活攻略,连带小红书账号都涨粉两万。“现在应聘的都问我下次采风什么时候去,”老周叼着烟笑,“谁还纠结那几百块差价?”

说到底,2023年的酒店招聘早该跳出“工资+福利”的二维竞争。当新一代劳动者把“体验感”和“尊严感”明码标价时,或许该问问:我们提供的只是一份工作,还是一个值得投入的人生片段?

(写完这篇时,收到遵义朋友的信息:“你说的那家酒店今天贴出新告示——招聘抖音运营,工资面议。”你看,转变这不就开始了?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