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入职场就该被打压吗?

我记得那个夏天的下午,阳光透过写字楼的高窗洒在崭新的工位上,空气里飘着咖啡机和打印机的混合气味。我刚入职三天,主管——一个总穿着熨烫平整的白衬衫的中年男人——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。“小王,”他推了推眼镜,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,“职场不是学校,别指望有人手把手教你。这里,要么适应,要么滚蛋。”那一刻,我的心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了,喉咙发紧,只能点头说“是”。这让我不禁怀疑:初入职场,真的就该被打压吗?或者说,这种所谓的“打压”,是不是一种过时的、甚至有害的仪式?

说实话,我后来才明白,那种打压文化——比如故意设置不合理期限、公开批评小错误、或用“我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”来 justify 一切——根本不是成长的催化剂,而是一种恐惧的放大器。它扼杀新人的热情,让他们在自我怀疑中挣扎。我曾尝试过用积极心态应对:主动加班、请教同事、甚至偷偷在深夜学习技能。结果呢?疲惫感像藤蔓一样缠住我,效率反而下降了。或许,打压的本质不是锻炼,而是权力的宣示——它让管理者感到安心,却让新人付出惨痛代价。另一方面看,我观察到那些真正快速成长的同事,都躲开了这种打压陷阱。他们遇到了愿意倾听的导师,在安全的环境中试错,反而迸发出了惊人的创造力。这让我联想到当下热议的“职场内卷”现象:年轻人越来越倦怠,离职率飙升,某种程度上,不就是这种打压文化在作祟吗?它过时了,却还在阴魂不散。

说实话,我后来才明白,那种打压

我偏爱一种反直觉的观点:初入职场不该被打压,而该被赋能。赋能不是放纵,而是提供土壤——让新人有空间呼吸、犯错、学习。想想看,在科技行业,许多新锐公司早就抛弃了“老员工训话”的模式。比如,我朋友在一家远程办公的创业公司,新人入职第一周,主管只说:“别担心犯错,我们关注的是你如何解决问题,而不是完美无缺。”结果呢?团队创新指数飙升,员工满意度遥遥领先。这打动我的是,它体现了人性的温度——新人不是工具,而是有潜力的人。令人沮丧的是,传统企业还在固守打压逻辑,仿佛不经历“苦其心志”,就成不了器。可现实是,这种逻辑制造了焦虑和低效,甚至导致心理问题。我忍不住想:我们是否该重新定义职场入门?用支持代替打压,或许才是真正的成长之道。

所以,下次当你看到新人手足无措时,别急着递上“打压”这把刀。问问自己:我们是在培养战士,还是在制造傀儡?或许,真正的职场智慧,始于放下那套陈旧的仪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