萍乡的夜,谁来点亮?——一则招聘电话背后的浮世绘

夜色,像一块浸了墨的绒布,缓缓铺在萍乡这座城的上头。白日的喧嚣沉淀下来,只剩下几条主干道的车流,像不甘沉寂的星子,兀自闪烁。而在这片星子的边缘,总有一些地方,正用更炽热的光,切割着夜的深沉。我说的,是那些所谓的“网红夜场”。前几天,一个朋友,姑且叫他阿强,一个在萍乡土生土长,如今做着点小生意,对城里大小“猫腻”门儿清的家伙,神秘兮兮地甩给我一个号码,说:“喂,搞夜场的,缺人,电话给你,有兴趣不?”

我愣了一下,随即笑了。我这人,对夜场那种灯红酒绿、纸醉金迷,说向往是假的,说鄙夷也未必。更多的是一种……好奇?一种对“另一个世界”运行逻辑的窥探欲。这让我想起去年在长沙,被朋友硬拉去一家据说“很网红”的清吧,震耳欲聋的电子乐,烟雾缭绕中,年轻的服务生穿梭其间,脸上挂着一种训练有素的麻木与讨好,又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、对“小费”的渴望。那一刻,我忽然觉得,这些光鲜亮丽的“网红”场所,与其说是消费的乐园,不如说是一个个精密运转的“情感加工厂”,而那些招聘来的年轻人,就是原材料和工人。

阿强给的这串数字,躺在我的通讯录里,像个沉睡的秘密。我没有立即拨出去,不是没兴趣,而是觉得,这通电话背后,可能藏着比“招聘”本身更值得玩味的东西。萍乡,一个正在努力从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都市转型的地级市,它的夜晚,似乎也需要一些“网红”标签来装点门面,证明自己跟得上潮流。那么,这些夜场招聘,是不是也带着点这种“城市焦虑”的意味?它们需要什么样的“人”来撑起这份“网红”的体面?

我猜,招聘启事上,绝不会写“要求能忍受客人酒后失态,并巧妙化解冲突”。也不会写“需要具备察言观色能力,能在客人消费欲望低迷时,用一句话或一个眼神精准点燃气氛”。不,它们会用更“网红”的语言:“青春靓丽,气质出众”,“热爱时尚,沟通能力强”,“薪资待遇优厚,上不封顶”。这些词,像一层华丽的糖衣,包裹着这份工作的内核——那是一种高强度、高情绪劳动、高不确定性的生存挑战。

或许,对于很多萍乡本地,或者从周边小地方来的年轻人来说,这通电话意味着一种“捷径”。他们可能刚刚走出校门,对未来的憧憬被现实的骨感撞得七零八落;他们可能厌倦了工厂里重复枯燥的流水线,渴望一种更“自由”、更能快速看到“回报”的生活方式。“上不封顶”的薪资,像一块磁石,吸引着那些急于证明自己、或者急于摆脱困境的灵魂。他们或许没想过,这份“自由”的背后,可能是被剥夺的睡眠,是被扭曲的价值观,是在酒精和欲望的漩涡中逐渐迷失的自我。

我不禁怀疑,我们这个社会,是不是对“成功”的定义越来越狭隘了?当“网红”成为一种职业,当“夜场高薪”成为一种诱惑,那些需要沉下心来、默默耕耘的职业,比如技术工人、比如乡村教师、比如社区服务者,是不是就显得“不够体面”了?萍乡的夜,需要被点亮,但点亮它的,不应该是这种转瞬即逝、甚至可能透支未来的霓虹吧?它更需要的是那些在实验室里钻研新材料的工程师,是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的老师,是那些在凌晨四点就开始清扫街道的环卫工人——他们才是这座城市真正的、持久的光。

另一方面看,我又觉得,我们或许也不必对这些选择夜场的年轻人过于苛责。存在即合理,这句话虽然老套,但总有它的道理。他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,在这个看似机会遍地,实则竞争残酷的社会里,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。他们脸上的麻木与讨好,何尝不是一种自我保护?他们追逐的“高薪”,何尝不是对更好生活的一种朴素向往?这让我想起我表妹,大学毕业在杭州做设计,996是常态,工资除去房租所剩无几,有次跟我视频,哭着说感觉自己像个机器,看不到希望。如果这时候,有人告诉她,去某个“网红”场所,做“氛围组”,收入可能是现在的三倍,她会不会动心?我很难给出一个斩钉截铁的“不”。

另一方面看,我又觉得,我们或许

所以,这通萍乡网红夜场的招聘电话,它不仅仅是一个号码。它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焦虑与迷茫,照出了年轻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摇摆,也照出了一座城市在发展转型中对“夜生活”的想象与塑造。它背后,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,他们有故事,有情绪,有不得已的苦衷,也有小小的野心。

我最终还是没拨那个号码。不是不敢,而是觉得,我更愿意做一个观察者,而不是参与者。萍乡的夜会很长,那些霓虹灯也会亮很久。但愿每一个在夜色中奔波、选择、挣扎的年轻人,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,那束既能照亮前路,又不至于灼伤自己的光。而我们这些旁观者,除了猎奇与评判,或许更应该思考的是,如何创造一个更包容、更多元、让每个人都能有尊严地实现价值的社会环境。那样,即便没有那么多“网红夜场”,我们的夜晚,也一样会温暖而明亮。

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