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个日薪八千的“女孩”,让我想起了孝感街头的桂花香
前几日刷手机,一则招聘启事像根细小的刺,扎进了我的眼球——《孝感高薪招聘女孩日薪3000-5000-8000形象好、气质佳优先》。孝感,这个我念书时曾去过的小城,记忆里满是米酒香和夏日的蝉鸣,此刻却和“日薪八千”这样滚烫的数字绑在了一起,显得有些陌生又有些扎眼。
“女孩”,这个称呼,轻飘飘的,却又带着某种不言而喻的限定。“形象好、气质佳”,更是像一把精准的标尺,量了身高,也似乎量了人生的某种可能性。我承认,第一反应是心跳漏了一拍,日薪八千,在多少城市里都是令人咋舌的数字,更何况在我的印象里,孝感始终是个节奏舒缓、生活成本不高的地方。这数字背后,是怎样的工作?又藏着怎样的“代价”?——哦,或许不该用“代价”这么沉重的词,但“不轻松”三个字,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浮现在脑海。
我不禁想起去年在杭州遇到的一件事。一个远房表妹,刚毕业,模样清秀,被一家“网红孵化公司”看中,承诺保底月薪两万,条件是每天妆容精致,拍摄时长不少于十小时,内容嘛,无非是些“好物分享”、“日常vlog”。起初她风光无限,朋友圈光鲜亮丽,可不过半年,再见时,眼底是藏不住的疲惫,她说感觉自己像个被设定好程序的木偶,连微笑的弧度都精准得可怕。那份高薪,一点点被熬夜、被焦虑、被对自我的迷失掏空。这让我忍不住怀疑,孝感这则招聘启事里的“日薪八千”,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?是表妹那样的“流量变现”,还是我们这些老古板根本想象不到的、新兴行业的“颜值溢价”?
或许,有人会说,这是市场经济,愿打愿挨,凭本事赚钱,无可厚非。这话听起来理直气壮,甚至带着几分“人间清醒”的酷劲儿。可我总觉得,当“形象好、气质佳”成了优先于甚至等同于“能力”的硬通货时,那种隐隐的不适感挥之不去。这让我联想到当下社会无处不在的“颜值焦虑”,连菜市场卖菜的阿姨,都要精心打扮一番才肯出门,仿佛不如此,便在这世上矮了一截。我们是不是在某种集体无意识中,把“美”窄化成了一种可以明码标价的商品?而那些不符合这种“标准”的“女孩”,她们的才华、努力、那些无法被外貌定义的价值,又该安放何处?
另一方面看,孝感作为湖北的地级市,能有开出如此高薪的岗位,某种程度上或许也说明了一些积极的变化?是不是有新的产业、新的机遇正在那里萌芽,吸引着年轻人回流,或者给当地人提供了更多留在本地就能获得体面收入的可能性?如果这份工作真的合法合规,不违背公序良俗,仅仅是利用了个人特质获得了市场认可,那或许也无可厚非。毕竟,谁又能对更高的收入说“不”呢?只是,我总忍不住追问,这份“高薪”的背后,对“女孩”们的要求,真的仅仅是“形象好、气质佳”这么简单吗?它是否需要她们付出超出常人的时间、精力,甚至要承受一些看不见的心理压力?当“日薪八千”成为一个诱人的饵,真正咬上去的时候,尝到的是蜜糖,还是黄连?
我试着站在发布者的角度想,他们或许真的需要一位能代表公司形象、具备良好沟通能力的外在条件优秀的女性。用“形象好、气质佳”来筛选,虽然直白,但也不能说全无道理。可问题是,这种“直白”,是不是也暴露了一种思维的惰性?我们是不是可以更深入地去挖掘一个人的内在,比如她的共情能力、她的学习潜力、她的责任心?这些,难道不比一张漂亮的脸蛋,更能支撑起一份有价值的工作,更能带来长远的发展吗?
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,孝感街头的桂花,大概也快开了吧?那股甜香,混着泥土的气息,是任何“形象好、气质佳”都无法替代的、属于一座城市的独特记忆。我忽然觉得,那份招聘启事里的“女孩”,也应该是有血有肉、有自己独特气息的个体,而不是一个被“高薪”和“外貌”标签化的符号。日薪八千,听起来很美,但人生的丰盈,从来不是用薪水数字来衡量的。我真心希望,那些被这份招聘启事吸引的女孩们,在追逐高薪的同时,也能守住内心的那份笃定与从容,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,也知道自己愿意为之付出什么——那代价,是否值得。
或许,我多虑了。也许在孝感,真的有这样一份工作,它既能让“女孩们”获得可观的收入,又能让她们在过程中感受到尊重与快乐。我只是,太怕看到美好的事物,被冰冷的数字和单一的标准所裹挟,最终失去了本真的模样。毕竟,每个“女孩”都像一朵花,花期不同,香气各异,又怎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价值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