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日薪8000招"小仙女"?我扒了扒常州这场招聘背后的魔幻现实》
凌晨刷到这条招聘时,我正咬着半凉的煎饼果子赶稿。屏幕上的数字像一串烟花:"日薪3000-5000-8000""17-28岁优先""纯出女孩"——每个词都精准踩中当代年轻人的焦虑G点。我盯着"纯出"二字愣了三秒,突然想起上个月在常州青果巷茶馆听到的对话。
"现在的小姑娘,穿个汉服拍视频都能接商务,我们厂里硕士生月薪才六千。"穿POLO衫的中年男人把茶杯磕得脆响。当时只觉得是寻常牢骚,现在回想起来,这场招聘简直是他话里的魔幻注脚。
一、"纯出"背后的赛博佃农逻辑
招聘方大概率不会承认,但"纯出"这个词暴露了某种隐秘的期待——他们想要的不是劳动者,而是"人形广告牌"。日薪八千听着像馅饼,可换算成时薪呢?假设工作12小时(这类工作往往远超法定时长),时薪约666元。听着还行?但你要随时保持"小仙女"状态:假睫毛不能晕,笑容不能僵,连喝口水都可能被扣钱——我认识的车展模特小林说,她曾因休息时被拍到驼背,当天酬劳直接对折。
这让我想起《资本论》里那个著名比喻: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,就像买一匹马要让它跑够一整天。如今只不过给马鬃扎上蝴蝶结,再起个名叫"仙女经济"。
二、年龄歧视的糖衣炮弹
"17-28岁优先"这行字,像根带着蜜糖的刺。某MCN机构的朋友私下告诉我:"过了25岁的女孩,我们得加三层滤镜才敢推。"他们计算过,18-22岁素人账号起号最快,"少女感"三个字能省下六成推广费。
荒谬的是,这种赤裸的年龄歧视被包装成了"优先权"。去年帮表妹维权时,我发现劳动法里"禁止16岁以下用工"的条款,在某些直播间变成了"16岁刚好能签分成合同"的钻空子指南。更讽刺的是,当28岁女性在招聘会上被嫌"年纪大",同一批人可能正在短视频里追捧"30+姐姐"的人设——精分的审美标准,全看哪边韭菜更好割。
三、那个不敢说出口的"潜台词"
所有高薪招聘最吊诡的部分,永远是没写出来的要求。朋友阿紫(化名)曾面试过类似岗位,对方在第三次沟通时才"不经意"提到:"客户比较看重身材比例,你方便发张泳装照吗?"后来她发现,所谓"汉服带货主播",实际要穿着透视薄纱在酒桌上"活跃气氛"。
这大概就是招聘启事里"纯出"的真意——既要你清纯如白纸,又要能隐晦地满足某些凝视。就像常州特产梳篦,表面雕着花鸟仕女,背面的齿缝里却容易卡住头发。
尾声:当我们在谈论高薪时
写完这些字时,煎饼果子里的薄脆已经软了。我突然想起招聘页面底部那行灰色小字:"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"。或许这个时代的魔幻就在于,我们一边嘲笑父母那辈"铁饭碗"的保守,一边发现自己连"纸饭碗"都端不稳——毕竟,日薪八千的泡沫下面,可能漂着一张写满免责声明的A4纸。
(后记:截稿前发现原链接已显示"404",但朋友圈又冒出三家类似岗位,薪资栏统一标注着"面议"。)
——本文作者曾因报道某网红工厂被泼过咖啡,现在写稿前会检查门窗是否反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