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原北郊酒店招聘:在烟火气里,我们找的是“人”,不是“螺丝钉”
清晨五点半,太原北郊的空气还带着点凉意,街角那家老字号羊杂割店已经飘出浓香。我站在酒店后门,看着采购老王蹬着三轮车回来,车斗里码着新鲜的蔬菜,水珠还挂在叶子上。他冲我咧嘴一笑,露出被烟熏黄的牙:“早啊,今儿茴子白嫩得能掐出水!” 这一刻,我突然觉得,所谓“酒店招聘”,哪是冷冰冰的岗位说明书能说清的?它更像是在这片充满烟火气的土地上,寻找一群愿意把日子过出人情味儿的“同路人”。
说实话,我有点厌倦那些千篇一律的招聘文案了。“我们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”、“完善的晋升通道”、“广阔的发展平台”……这些话像超市货架上包装精美的速食面,看着光鲜,吃多了却总觉得少了点灵魂。太原北郊这片地方,它不是CBD,没有霓虹闪烁的摩天大楼,但它有清晨的豆浆油条,有傍晚街坊邻居的闲聊,有那种踏踏实实过日子的“地气”。我们的酒店,就长在这片土壤里。所以,我们招人,首先得找能闻得惯这“地气”的人。
我见过太多简历上写着“精通酒店管理软件”、“具备卓越客户服务意识”的年轻人,面试时对答如流,可真到了前台,面对一位操着浓重太原口音、抱怨房间空调不热的大爷,却连一句“您别急,我马上帮您看看”都说不利索,眼神里全是慌乱和距离感。这让我想起去年冬天,一位在酒店干了十多年的客房大姐,硬是顶着大雪,步行两公里给忘带降压药的住店老人送药。她没学过什么“客户关系管理”,她只知道“那位大爷一个人住,没药可咋整”。这种“知道”,是软件教不会的,是书本里学不到的,它根植于对“人”最朴素的关心和共情。我们需要的,恰恰是这种“知道”。
也许有人会说,现在都讲究专业化、标准化,你这种“人情味”的说法是不是太老派了?某种程度上,是的。在追求效率的今天,标准化流程确实能减少差错。但另一方面看,酒店这行,尤其是扎根在北郊这样的社区,它本质上做的还是“人的生意”。客人来这儿,不仅仅是为了睡一觉,他们可能是在附近医院陪护的家属,需要一句温暖的问候;可能是来探亲的老人,需要一个能听懂方言的耐心指引;也可能是出差疲惫的生意人,渴望一碗热腾腾的、接近家常味道的刀削面。这些细微的需求,冰冷的流程能覆盖多少?我深表怀疑。
我曾尝试过完全依赖“标准化”培训新人。结果呢?前台姑娘笑容标准得像刻出来的,可眼神空洞;客房服务员打扫得一丝不苟,却会把客人随手放在床头柜上的一张全家福照片,当成垃圾收走。那种感觉,就像走进一个布置精美的样板间,漂亮,却冰冷得让人坐不住。后来我调整了策略,新员工入职,第一件事不是背SOP,而是跟着老员工去后厨帮两天忙,去采购市场转一圈,甚至去附近的小区跟大爷大妈聊聊天。让他们先闻闻这片土地的味道,听听这里的声音。效果出奇地好。人,只有先理解了“场”,才能真正融入“局”。
所以,当我们在“太原北郊酒店招聘”这几个字下寻找伙伴时,我们真正在寻找什么?
我们找的是,能闻到清晨羊杂割香气的“生活家”,而不是只懂计算KPI的“机器人”。
我们找的是,愿意蹲下来听听大爷抱怨空调的“倾听者”,而不是只会背诵“对不起给您带来不便”的“复读机”。
我们找的是,把酒店当成自己家一部分的“主人翁”,而不是视工作为临时跳板的“过客”。
薪酬福利?当然有,而且我们会努力让它配得上你的付出。晋升空间?只要你肯干、用心,北郊这片天,足够你施展。但这些,都不是我们最想摆在台面上说的第一件事。我们最想说的是:这里有一份工作,它或许不那么“高大上”,但它足够“接地气”;它或许不会让你一夜暴富,但它能让你在日复一日的烟火气里,找到被需要、被认可的踏实感。这种踏实感,在当下这个略显浮躁的时代,某种意义上,比什么都珍贵。
如果你厌倦了写字楼里的格子间,厌倦了那些永远在“优化”却越来越冰冷的流程;如果你相信,服务行业最动人的力量,终究源于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善意和联结;如果你愿意在太原北郊这片充满生活气息的土地上,和一群同样“轴”的伙伴一起,把一份平凡的工作,干出点不平凡的人情味儿……那么,别犹豫,来聊聊吧。我们酒店后门的羊杂割,老王说了,今天管够。这,大概就是我们能提供的,最“不标准”也最真诚的欢迎礼了。